在絕大多數人的眼里,神秘一直是獵頭的標簽
提及獵頭,雖然對于很多人來說并不陌生
但是當問到“獵頭是做什么?”這樣的問題時
能真正答上來的寥寥無幾
1.獵頭是簡歷搬運工?
對獵頭產生這種印象的應該是接觸過獵頭比較多的,和獵頭合作企業(yè)的HR,不難發(fā)現,HR幾乎每天都會收到合作獵頭推薦來的簡歷,所以這種“片面”的對獵頭的解讀,不嚴格來說,沒毛病。。。
2.獵頭是挖墻腳的?
對于這點,相信感受的最深的就是曾經被獵頭挖過人的企業(yè),一方面,企業(yè)想要更優(yōu)秀的人才,但是又誠惶誠恐,擔心自己的人才被獵頭盯上,所以對獵頭處于愛恨交織的復雜狀態(tài)。但是能被挖走人的企業(yè)往往忘了反思自身的問題,忽略了員工的心理變化?在薪酬福利方面沒有及時調整?如果是這樣,那么即便這次不走,那么員工也會在下一次伺機跳離~
候選人對獵頭的印象同樣也是好壞參半,安于現狀的人認為獵頭的多次寒暄擾亂了他們工作、生活的步調,向往改變的人覺得獵頭是在為他們提供新的機會。說獵頭是挖墻腳的沒錯,但同樣是片面的……
3.獵頭和普通的人才中介無異?
在企業(yè)HR的眼里只看到了獵頭發(fā)簡歷這個結果,可是獵頭在篩選簡歷,進行職位分析,與候選人接觸溝通的這些過程是多數人所忽略的,而獵頭與HR最大的不同也在于此,雖然最后的結果都是推薦簡歷的呈現。
候選人只看到了獵頭與他們打電話溝通,卻沒有看到獵頭是怎么在成千上萬份簡歷中把他們找到,為了聯(lián)系他們做了多少努力,在聯(lián)系他們之前不知道被多少人拒絕過。
人才中介眼里只看到了獵頭拿那么多的傭金,卻看不到獵頭為了完成一個單子做了多少的努力。
其實,獵頭真的背負了外界太多的誤解
假如你有幸成為一名獵頭,你大概會更加能夠理解這樣一個職業(yè)
你所看到的光鮮亮麗的外衣下,背負著太多責任
或許獵頭并不是你想象中的樣子
你們看不到獵頭每推薦一份簡歷的工作量:
longlist需要聯(lián)系80-150個候選人,初步溝通3-5分鐘/人;從10多個有意向的候選人中,爭取通過15-30分鐘/人初步電話篩選出3-5個shortlist候選人;推薦之前60-90分鐘/人的面試;面試評估+推薦報告需要30分鐘/份,還有后期的面試安排,溝通協(xié)調、談薪水,做背調,承擔平均20%turn down offer的概率風險,3個月人選保證期,如果不合適我們會重新推薦滿意的人選給你們,直到你們滿意為止。一個中高端職位平均運作周期6-8周,時間成本,人力成本和腦力勞動。
甚至為了更深的了解到客戶對用人的訴求,獵頭還會花費大量的時間用在與客戶的溝通上。在給客戶推薦簡歷之前,獵頭要用全盤思維思考問題:
客戶為什么需要這個人?
這個人給客戶帶來什么?
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素質來適應客戶?
客戶企業(yè)的成長軌跡是如何?
老板的成功之道在哪里?
哪一個類型或者背景,又具備怎樣軟性素質的人能夠適應這家企業(yè)?
企業(yè)約定俗成的文化是怎樣的?
深度了解到客戶的訴求,才能把服務做到面面俱到,推薦候選人的成功率才能越高。
如果有一天,你接到了一個來自獵頭的電話,請珍惜這一通對他們而言來之不易的對話。